首頁董事長的話閱讀,不僅是屋瓦
閱讀,不僅是屋瓦
該如何振興閱讀的習慣?
「12年國教課程綱領」高中國文審議所引起的爭論,有六位中央研究院的院士發起「國語文是我們的屋宇」的聯署聲明,後來,詩人余光中先生也發表意見說,如果拋棄文言文,「我們就會變成沒有記憶的民族」。

這個紛爭,起自於對高中國文文言文比例的不同看法,文化界及文學界各有不同的看法,例如作家廖玉蕙教授從95、99、101年文言文比例分別從45%、55%、65%的增長來看,並不認為學生的國文程度就因此提升,所以有不同的看法;更有之,比較屬於本土主張的學者、作家認為,應該多放入與台灣或現代生活有關的白話文,來提升語文上的應用能力,因此發起「台灣作家對本國語文教育改革的主張」的聲明連署。

各方所持,不無道理。關於國教課程問題相關的討論,我並不想置喙,我比較關心的是,閱讀在現代社會與現代生活裡,究竟佔了哪些位置?

3C產品興起後,吸引許多人花更多時間在3C產品,從中吸收各方面的資訊。不過,資訊與知識畢竟是不同的,資訊可以讓我們知道發生了什麼事,而知識則是將複雜的資訊做更深入化的處理。也因此,有許多人認為,現代人少了知識上的理解,卻多了資訊上潛碟式的瀏覽。

這種習慣上的轉變,會產生哪些影響呢?有人說,資訊也是閱讀的一環,不能以偏概全的認為現代人少了閱讀習慣。這種看法不能說錯,但卻還是有盲溝。閱讀,其實是對於資訊、文字與文章的沉浸式吸收,它與資訊的瀏覽最大的不同是,閱讀不僅讓我們「知道」了,而且還能得到更深入的「理解」,甚至還能從這當中,產生一種興趣的發現與美感的發掘。因此,閱讀與瀏覽,在本質上是很不同的。

這幾年,台灣的出版消退,產值從幾年前的三百多億,如今已經減少了一半。它的嚴重性,代表著閱讀人口的減少、購書意願的降低,更代表著,文化力量的折損。文化是生活中的一部份,如果文化力的消極化,其實也就是生活文明的退化,它會讓國民生活品質變得越來越差。而這當中的問題,歸根究柢是和「閱讀在現代社會與現代生活裡,究竟佔了哪些位置?」有關。
目前大家討論文言文比例在多寡上的調整,當然有不同層面的考量。不過,我想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核心,我們該如何振興閱讀的習慣。